
技术创新持续推动制造业变革,从多激光协同作业到AI辅助生产,3D打印技术正以稳健步伐融入现代制造体系
当前,工业级3D打印技术已跨越原型制作阶段,深入实际生产流程。行业数据显示,今年亚洲地区增材制造展览规模呈现稳定增长,参展企业数量有所增加,显示出该领域的发展活力。
本文将梳理工业级3D打印技术的若干发展方向,展示技术创新如何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。
多激光协同技术提升生产效率
金属3D打印领域多激光技术应用逐步扩大,设备制造商相继推出多激光器协同作业的系统方案。铂力特、易加三维、华曙高科等企业持续改进设备性能,推动产业化应用进程。
一些企业正在研发大幅面、多激光器的金属3D打印设备,这将进一步提升制造效率。
特定波长激光技术拓展材料适用范围
针对高反射金属材料的加工需求,部分厂商开发了特定波长激光的打印设备。在近期举办的行业展会上,有企业展示了成型高度较大的绿激光设备,能够处理铜等具有挑战性的材料。
这项技术通过优化能量吸收效率,改善了高反射材料和难熔材料的加工效果,实现较为理想的成型密度。
综合成本优化推动技术普及
随着设备效率提升、材料价格趋于合理以及本土化制造比例提高,金属3D打印的应用成本得到较好控制。成本优化为技术推广创造了有利条件,拓展了下游应用场景。
打印材料供应能力显著增强
金属3D打印粉末材料生产能力快速提升,特别是钛合金等材料的供应量增长明显。多家材料生产企业正在扩大产能规模,满足市场需求。
移动终端制造行业对新工艺的采纳,间接促进了金属3D打印设备和材料需求的增长。
多种增材制造技术并行发展
粘结剂喷射等增材制造技术呈现多样化发展态势,许多企业扩展了技术路线。这些技术能够处理多种材料,包括砂型、金属和陶瓷等,以及全彩色打印应用。
设备形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
工业级3D打印设备同时向两个方向发展:一方面,部分技术实现设备小型化和成本优化;另一方面,大幅面设备也在不断发展。这种差异化发展满足了不同用户群体的需求。
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制造流程
人工智能技术逐步应用于3D打印各个环节,包括设备运行、材料开发、工艺监控和预处理等。算法辅助制造正在成为行业发展趋势。
有企业推出了材料研发辅助系统,具备文献分析、成分优化和工艺改进等功能,实现了材料研发流程的智能化。
多色与高速打印成为常见配置
桌面级FDM 3D打印机普遍支持多色和高速打印功能,主要制造商都提供了多色打印解决方案。采用喷墨技术实现全彩3D打印的厂商数量增加,设备价格更加亲民。
配套产业生态日趋完善
后处理设备、材料筛分、清粉和表面处理等配套环节进一步完善,更多企业参与到3D打印产业链中。除了国际品牌,本土激光器、振镜和光机等核心部件供应商数量增加,产品选择更加丰富。
应用场景持续拓展
桌面级3D打印机厂商注重展示实际应用场景,特别是在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方面的优势。材料厂商也推出各具特色的打印耗材,满足不同需求。
有企业展示了3D打印的柔性消费品,吸引业界关注。一些光固化3D打印厂商推出弹性体应用产品,拓展了技术使用范围。
行业专家表示,当前产业链需要关注技术自主性和协同效率。有企业已经建成工业互联网平台,制定了多项数据模型和协议标准草案,降低了协同门槛。
通过数字化平台,某工业手板制造企业的人工干预大幅减少,模型合格率明显提升。国内某齿科企业接入系统后,日处理订单能力增强,返工率下降。
这些变化表明3D打印技术正在从单一设备销售向综合服务转变,未来将继续助力制造业数字化转型。